山头纯料的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山头纯料的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


山头纯料的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


作者:吴疆



茶市场,清一色“古树茶”。


虽然说这是一个概念的转换,只不过,无论如何,纯料的市场也至少走了十来年。


正因为纯料的口感史也有了十年,市场就有了一定的认知力,道理还是和喝酒一样,从陌生到熟悉,从了解到知性,茶酒人生,大概是此意。








1


。。。


1949年之前,云南茶庄都是用古树茶的说法不成立


河南的茶友提问,云南1949年之前是不是都是古树茶。


这个提问很奇怪,古树茶出自古茶园,茶园茶园,有园才有艺,否则,何谓园艺呢?既有园,就说明“茶园”与“茶地”是一个明显的区别,是一个从无园到有园,从无茶到有茶,从新树到老树这样一个过程,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推理,更是一个常识,这根本不用茶学知识也可以知晓。


我问,谁出的这么奇葩的题目?答曰,上茶学教室老师教的,并且还出示了一本杂志的文章为证。


山头纯料古树热,市场上就流传各种传言,至于专业杂志如何刊载这种非专业的江湖文字,实在是很奇怪。


勐腊县志》上记录有古六大茶山的种茶历史:


清雍正(1723年)前,茶区农民就采制树林茶,即大叶种茶。雍正年间(1723-1735)石屏、四川、楚雄等地汉族迁来本地茶区后,带动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对树林茶改造,乾隆嘉庆年间(1736-1820)开山种茶,大建茶园,实行育苗移植种茶,品种均为大叶种茶,据《镇越县新志稿》载:栽培,茶农于立春后,茶秧出土长成四、五寸高之时,即可移植;株间相距约四尺,茶秧四周遍插竹签以护,夏秋除草施肥,三年后即可采摘。


这一段记载与今天的种植方法一样,尤其是市场流行古树茶之后,现在茶树的种植抛弃了计划经济时期密植化的种植法,完全采用古人单株种植的方式。


至于市场的奇谈怪论,无外乎都是有点文化的茶商想象,目的还是为了树立自己在市场的“专业形象”。


我们看到的是,市场发展到今天,茶山下的市场全部都变成了“古树茶”,没有纯料的商家都不敢说自己经营普洱茶。


2007之前,老树茶(即古树茶,当时的叫法)是因为条形不好看,没有小树茶值钱,大家都不愿意采,茶山道路崎岖,雨天道路泥泞,茶价不高,茶农做茶的积极性自然也不高。2013年,我们去到瑶区还听说有人砍树采茶,瑶区当时还是听说的是“台地茶值钱”。










2


。。。



喝山头,没有了特点就不是喝山头茶了


喝纯料,有两种喝法,一种是现在喝,一种是未来喝。


云南人在07年之前也不喝普洱茶,更不用说山头纯料茶,大量喝的是蒸酶茶,也就是蒸青茶。喝纯料,于云南人而言,其实是一种口感的回归,再往前走十多年,1995年之前,云南喝滇青,命名为春尖、春蕊、春芽、甲配、乙配等等,也就是今天说的“生茶”。再往前走,沱茶在云南、四川一带畅销了上百年,一直也都是在喝滇青茶。


喝绿茶讲究的是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,所以,找到山头的概念,从山头茶引发出纯料茶的概念,对于生产方而言,是自然而然的事情。


生产方的习惯未必符合销区的习惯。


普洱茶的主销区一直在华南,华南销区潮湿,喝山头纯料新茶,只是受文化潮流的一时吸引,长期喝,寒上加寒,消费新茶的人口自然越来越少,然而,事实上华南销区仍然是山头纯料茶的主要销区,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


现在的纯料市场也分为两块,北方追冰岛,南方追班章、易武。


这与两者的品饮习惯有关,北方从花茶、绿茶转为普洱,所以,现饮的居多,南方则流行多年,习惯陈茶,所以,南方喝纯料,往往也是未来喝。


市场的文化比较畸形,往往非黑即白,非左必右,推纯料就认为必然要喝新茶,这种逻辑关系是一种自我混乱。


不要说新茶本身就是茶,云南四川两地人已经喝了几百年,至于身体能否承受新茶,那是身体的原因、地域气候的原因、地域习惯等等原因导致。









3


。。。


山头纯料茶收购方式,收购方都在产生急剧的变化


2004之前,整个行业都未有完整的山头茶概念,很多山头都是到了2004年才开始把“大树”和小树分开采摘,而且这也是只是古六大茶山茶区的情况。


到了2007年高潮期,茶叶都抢手,甚至“台地茶”更抢手,也就没有了这一概念,直到2008年又重新开始有茶商茶厂制作山头纯料茶。


99年到2003年虽然有了“荒野茶”、“老树茶”、“大树茶”这样一些市场概念,但是,事实上茶区并没有实现分采,关键的原因在于分采不适合当时产区的现实情况。


云南茶叶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统购统销,没有省茶司下属茶厂收购的地方,都是当地供销社、外贸站代为收购,茶农交茶都是交到供销社,供销社按照级别收购,而不是按大树小树来收购。这种收购方式直至现在的大型茶企也沿用至今。


既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,茶山茶农都得按省茶司的收购政策执行,否则就无法交售。现行的茶山收购也一样,收茶人有什么要求,茶农就得执行什么标准。计划经济时期的采购计划执行了几十年,茶山普遍都形成了习惯。自1958年开始,云南省的茶叶收购都是按级别收购,分为五级十等,不是传统的按季节划分上中下等毛茶的收购方式。


1970年,云南边茶调藏,云南边茶之前有轻发酵,文革动乱,工艺也打乱,边茶成了不发酵茶,加之销区改变为青海、西藏一带的牧区,藏民喝了不习惯,头晕呕吐,当时认为是大树茶(也就是今天说的古树茶)拼配比例过高,所以,该次事件之后,云南茶产业在其后几十年都把古树茶视为禁区。


这都是当时的一种认识,也是计划经济时期必须保证产量,保证外销和边销的正常导致。而现在不同,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意识是越来越高,不要说古茶园无农残无农药众所周知的事实,关键的原因,个性化消费的时代来临。


收茶的模式也一样在茶山发生着变化,从收购毛茶到收购鲜叶,这都说明了个性化和透明化的需求。


同样的,收茶方也在开始发生着变化,大茶企之前对于纯料概念不屑一顾,而现在,有哪一个大茶企敢不出品古树纯料的茶品,这都加剧了茶山对于“纯料”的争夺,至于大茶企能否做到纯料,我相信,这是随着规则的变化而变化的。


比如行内人都在分析一些企业,“因班章兴也会因班章败”,究其因,在于一方面是品质纯度的下降,一方面是消费者品鉴能力的急剧提升。